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军旅文化

    写在前面

    英雄不朽,魂兮归来。

    11月23日,中韩双方举行第十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仪式。以国之名迎英烈回家,既是家国记忆的唤醒,也是伟大精神的传承。

    翻开中华民族的浩繁卷帙,英烈如满天星辰,熠熠生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高度重视烈士褒扬工作,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这为我们弘扬红色文化、传承英烈精神,开展青少年思政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日前,由退役军人事务部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主办的新时代英烈红色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在江苏南京召开。会上,对江苏、辽宁、福建等12个省份的英烈红色文化思政课示范案例进行集中推介。本期,我们撷取刊发4个地方的经验做法,以期对利用红色文化开展“大思政课”有所启发。

    “大思政课”上闪亮的精神坐标

    ——分享四地弘扬红色文化、传承英烈精神思政课的创新实践

    图①:特聘讲解员、抗美援朝老兵金东辉为小学生讲述英烈故事。郭峻奇摄;图②:青少年在江苏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进行沉浸式展演。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供图;图③:江苏南京馆校合作红色研学课程走进北京东路小学。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供图;图④:福建“烈士亲友讲烈士故事”全省巡回宣讲活动走进厦门。吉贵群摄

    江苏省南京市推动馆校合作打造红色课堂——

    “小雨滴”涵养浩然气

    ■郭 琦 张永祥

    穿上戏服,拿起道具,20名“红领巾讲解员”化身邓中夏、恽代英、郭纲琳、袁咨桐、孙津川等雨花英烈,通过讲述革命先驱的感人事迹,引导参观者感悟英烈的坚定信仰和赤子情怀。

    连日来,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来自南京多所学校的“红领巾讲解员”,在专业教师、文艺工作者的精心指导下,通过沉浸式讲解、情景短剧、话剧等别开生面的红色研学实践,面向全国游客讲述雨花英烈的动人故事。“讲解过程中,我对‘英烈’二字的分量有了更深的感悟。”邓中夏的扮演者、南京市武定新村小学五年级学生王嘉男说。

    近年来,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发挥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育人功能,构建青少年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常态机制。他们与共建学校加强馆校合作,引导青少年利用馆中场景,通过查阅史料、创意策划、自编自导自演,再现英烈故事,向更多人传播红色文化。截至目前,纪念馆共有“红领巾讲解员”400余人,服务时长超过5000小时,服务受众超10万人次。

    据了解,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着力打造“红色文化进校园”馆校合作项目实践基地,将雨花英烈精神与学科教育有机融合,探索出以学生为主体、突出体验互动特色的“小雨滴”红色课堂教学方法,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新举措。

    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小雨滴”红色课堂结合共建学校特色和不同学龄段学生需求,提供可定制的教学活动:走进中小学开展常态化授课;为中小学定制雨花台实景仪式教育流程;在“开学第一课”等时间节点开展红色主题班会、国旗下演讲等。今年以来,纪念馆已开展各类课程教学百余场。

    此外,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还联合当地教育部门,以《传承》教材为载体,开发中小学思政“双师课堂”,即馆方教育专员与学校德育教师共同施教,通过线上视频微课、线下示范课,培养弘扬雨花英烈精神的“种子教师”,形成可推广全市使用的优秀课程。目前,课程已走进南京多所中小学德育课堂。

    “我们将按照设计体系化、课程标准化、活动品牌化、内容菜单化、资源平台化的思路,精心研发推广《传承》等红色教育读本,不断丰富‘小雨滴’红色课堂内容,让雨花英烈精神进一步融入大中小学课堂,涵养青少年的浩然之气。”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工作人员刘斌说。

    河南省开展“我们是一家人·与烈士认亲”活动——

    “少年心”守护英烈魂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李光辉 特约通讯员 王士刚

    初冬时节,中原大地寒意渐浓。凛冽北风吹过苍松翠柏,片片黄叶飘落,仿佛在问候长眠于地下的革命先烈。

    “叔叔,天气变冷了,俺们过来看看您”“叔叔,俺们班和您认了亲,您就是俺们的亲人”……11月10日,在河南省漯河市烈士陵园,漯河小学的几名学生代表轻轻擦拭烈士墓碑,小声诉说着对“亲人”的牵挂。

    漯河市烈士陵园埋葬着部分无名英烈,牺牲时没有留下姓名、籍贯、生平等信息,他们的墓平时只有陵园工作人员祭扫。今年清明节前夕,漯河小学、郾城区东街小学的33个班级与长眠于此的33名无名烈士结对认亲。自此,英魂有“少年心”守护,不再孤寂。

    近年来,河南省各地深入开展“我们是一家人·与烈士认亲”“英烈精神进校园”等活动。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下发文件,推动拓展英烈精神宣讲阵地,让英烈精神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

    去年,焦作市武陟县军地为该县英才学校认亲班级颁发《革命烈士认亲证书》,明确当认亲班级的学生变化时,认亲班级与烈士“血缘”不断,接力守护,让烈士始终有“亲人”。记者随机翻开一张《革命烈士认亲证书》看到,烈士信息包含烈士姓名、性别、籍贯、牺牲时间、简要事迹等条目,其中多个“不详”的字眼格外醒目。“每次祭扫,我们会为烈士擦拭墓碑、敬献鲜花,聆听讲解员讲述英雄故事。通过亲身参与,我更深刻领悟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英才学校学生吴欣桐说。

    “浇树浇根,育人育心。爱国主义教育从娃娃抓起,就像给幼苗施足底肥,助力他们茁壮成长。”漯河市烈士陵园负责人张素贤说。

    认亲活动的效应持续释放。在洛阳市,许多单位和个人通过提交申请、资料审核、确定认亲烈士、举行认亲仪式等完成结对认亲,每年坚持组织不少于3次祭扫活动。共青团封丘县委联合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为18座无名烈士墓和25名长期无亲人祭扫的烈士认亲,让烈士墓鲜花常有、哀思常在。

    数据显示,河南省已有120处烈士陵园开展“我们是一家人·与烈士认亲”活动,与274所学校结对共建,3498个班级与烈士结亲认亲。

    福建省军地持续开展“烈士亲友讲烈士故事”活动——

    “播火者”点燃家国情

    ■戴伟国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徐文涛

    “1949年10月15日,漳州龙海籍船工张水锦一家5口分别驾驶两条渔船,运载厦鼓战役中渡海第一梯队解放军官兵,在离岸仅100米时,一发炮弹在张水锦的船边爆炸。最终,张水锦一家连同解放军官兵全部壮烈牺牲,鲜血染红了水面……”

    10月31日,由福建省军地联合举办的“烈士亲友讲烈士故事”全省巡回宣讲活动,走进素有中央苏区“红色小上海”之称的长汀县。400余名师生、党政机关和企业代表,现场聆听黄丽娟讲述曾祖母张水锦一家的支前故事。黄丽娟娓娓道来的叙述,饱含着对亲人的思念,令现场听众动容。

    自8月30日首场宣讲活动在福建宁德启动以来,目前已举办10场,现场受众近万人。工作人员介绍,每场宣讲活动安排6名烈士亲友,以独特视角向当地干部群众、青少年群体讲述八闽英烈为民族独立解放、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生活而牺牲的感人故事。截至目前,已有25名烈士亲友参加宣讲。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是福建屏南籍19岁烈士陈祥榕生前的战斗宣言,感动着亿万国人。在泉州师范学院,陈祥榕的伯伯陈臻苏围绕陈祥榕成长的点点滴滴,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事例和饱满的情感,回忆陈祥榕入伍前与家人的生活时光,让大家读懂19岁烈士的情怀与担当。

    “这场精神洗礼,令人感动的同时引人深思。”泉州师范学院老师陈旭鹏说,“当前,我们的精神高地,尤其是学生的课堂上,需要这样的国防‘播火者’,英雄壮举永远是国防教育课堂的重要主题。”

    小组合唱《我和我的祖国》、诗朗诵《国歌响起》《那支钢笔》……宣讲中,福建各地还安排红色歌舞、诗歌朗诵等文艺节目,并结合当地革命历史,在全民国防教育日、烈士纪念日、“开学第一课”等重要时间节点,将宣讲活动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使其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的生动实践。目前,活动已覆盖省直机关、中小学校、社区以及驻军部队。

    宣讲,“宣”的是思想,“讲”的是传承。福建省退役军人事务厅领导表示,下一步,军地将以巡回宣讲为起点,挖掘整理更多烈士事迹,常态化宣传英烈精神;进一步发挥烈士纪念设施作用,让烈士纪念设施成为弘扬英烈精神的重要阵地,在全社会形成尊崇英烈、捍卫英烈的良好风尚。

    辽宁省沈阳市盘活红色资源扩大教育辐射面——

    “纪念馆”进入校园里

    ■杨志强 姜玉坤

    11月6日,一份意想不到的“礼物”——冻土豆,被送到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文艺路第二小学。在操场上参观完“抗美援朝烈士纪念馆”,39名小学生手捧冻土豆,细细品尝。

    “又冰又硬又涩,不好吃……”五年级学生周涛面露难色。

    “当年,志愿军将士就是吃着这样的冻土豆,冒着枪林弹雨勇敢冲锋、顶着狂轰滥炸坚守阵地的。”特聘讲解员、抗美援朝老兵金东辉接过话茬。听完金东辉的话,学生们纷纷点头。

    “这一刻,学生们能理解一些志愿军将士的苦。这种共情,让抗美援朝精神更真实可感。”沈阳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管理中心工作人员王春婕介绍,为扩大红色教育辐射面,发挥红色资源铸魂育人功能,沈阳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管理中心党总支决定,依托抗美援朝烈士纪念馆打造“流动课堂”,开展流动纪念馆“百场进百家”活动,与中小学校建立共建共育机制,传承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把厚植家国情怀作为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内容,让思政课达到启迪心智、荡涤思想的目的。

    他们以青少年群体为主要对象,由9名纪念馆专职讲解员和4名抗美援朝老兵志愿者组成宣讲队伍,以图片展板和烈士遗物背后的故事为主要内容进行宣讲。流动纪念馆由10块展板组成,内容包括“英雄回家”“永恒的怀念”等4个方面,图文并茂展示抗美援朝烈士的英雄事迹。

    流动纪念馆不只面向中小学生,还深入社区、军营、企业等。笔者在沈阳市民兵训练基地看到,训练场边的流动纪念馆吸引不少部队官兵、文职人员和民兵驻足观看。文职人员胡伟华一边仔细看展,一边感慨:“走进这里,宛若走进一条时光隧道,带领我们重回战火纷飞的抗美援朝战场,感受英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胜利与荣光。”

    从城市到农村,从省内到省外,步履不停,穿行数千公里,这是流动纪念馆工作人员交出的成绩单。在他们的努力下,一场场精彩的展览在给学生们送去红色文化大餐的同时,也让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赓续传承。据悉,工作人员走出沈阳,已将足迹延伸到山东青岛、内蒙古赤峰等地。

    “我们区分不同主题、不同内容,目前已在百余所中小学校进行巡展,参观展览的中小学生达3万多人。”工作人员介绍。

    为思政课厚植红色底蕴

    ■单慧粉

    电视剧《中流击水》有这样一个情节——

    李大钊受邀到南开大学讲座,台下有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有所质疑:“难道我们四万万中国百姓,就只有选择走洋路,才能摆脱黑暗吗?”听到这里,李大钊用自己脚上的布鞋与学生们脚上的皮鞋作比喻,说“穿着洋鞋,在中国的土路上,一样可以走出一条新的路子来”。

    李大钊在“思政课”上的这番话,一下子解开了学生心中的疑惑。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去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旨在以“大思政课”建设为抓手,持续推动思政课和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这个“大”是“国之大者”的“大”,不只是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树信仰。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从来不乏心忧天下的读书人。古人早就说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种大情怀是学校思政教育应该传导给青年学子的价值取向。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大思政课”耕耘的是思想的土地,回答的是时代的课题,事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可以在青少年内心深处撒下希望的种子,台上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会拨动台下学子“命运的齿轮”。

    英烈红色文化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正能量的重要内容和生动教材。在“大思政课”中用好用活这一生动教材,发挥好红色资源优势,有利于引导广大青少年自觉缅怀、纪念、崇尚英烈,厚植爱党、爱国、爱军情怀。应把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红色基因库利用起来,加强大中小学一体化英烈文化思政教育,让红色遗址遗迹、红色文物史料、革命烈士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教室”“教材”“教师”。

    播火铸魂,不只是“我讲你听”的理论灌输,还应有沉浸其中的情感共鸣。无论是与无名烈士结亲,还是化身雨花英烈沉浸式讲解,抑或是试吃一颗冻土豆,亲身参与其中更能让故事打动人心、深入人心。“大思政课”是一门社会大课,光靠学校还不够,需要社会各方参与。不妨支持学校与革命场馆共建实践育人共同体,鼓励师生走进革命场馆开展现场教学、主题活动、志愿服务。针对不同学龄段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认知差异,强化分众化教育,结合红色文化设计不同的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方式,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用好红色资源,开好“大思政课”,在青少年心中广撒深播“红色种子”,必能更好引导他们明确前行方向,收获精神成长。期待更多的“大思政课”拓宽视野、创新形式,让广大青少年爱上“真理的味道”。


0101602600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