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军旅文化

赤道上的不眠夜

■徐巍

插画:唐建平

茫茫大洋,夜无边无际。

我看了看手表,指针指向凌晨1点06分。此时,和平方舟医院船经过20多个小时的高速航行,紧急驰援千余里,已抵达南太平洋赤道线附近汇合点。容不得迟疑,我背上相机快速冲上驾驶室。

一天前,正在执行“和谐使命-2023”任务的和平方舟,接到中国驻基里巴斯大使馆发来的救援请求:中国籍渔民尚某在南太平洋上作业时不慎受伤,右腿开放性骨折,合并感染,伤势还在持续加重,请求支援。

和平方舟临时调整航行计划,一场为同胞生命而战的海上救援行动由此拉开序幕。

夜间航行,全船实行灯火管制。我走进驾驶室,在雷达屏透出的微弱亮光里,看到这里已经聚集了很多人。此刻,四周安静得出奇,只有甚高频里偶尔传来的“嗞嗞”声……

“LOMALO,这里是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医院船,听到请回答!”海面上,一个忽明忽暗的光点逐渐清晰,信号兵汪敏敏开始了第一次呼叫,尝试与渔船取得联系。

“海军和平方舟,我是LOMALO船长,我正向你靠近,请保持通联。”听到祖国同胞的声音,大家精神一振,连续作业的疲劳顿时一扫而光。

凌晨1点53分,两船汇合。代理枪帆长张铠宇在接驳口点亮了一支激光手电。那一束光,仿佛搭建起一座生命之桥,引导渔船下放的小艇向着和平方舟医院船靠拢。医院船上的探照灯也全部开启,将漆黑的海面照得闪闪发亮。

这一刻,大海露出了温顺可亲的一面,从小艇到医院船的转运过程非常顺利。在同乡们的帮助下,渔民老尚被抬上了和平方舟应急救援通道,转入急诊区。我将相机镜头对准他们匆匆前行的背影,按下了快门。

这一夜,许多官兵彻夜未眠。骨科医生林文波、童文文几乎同时伸出手,放在老尚满是粗茧的右脚上:“右脚温度尚可,足背动脉搏动平稳。”此时的老尚,在没有止疼药的情况下,已经苦熬了60多个小时。

医生解开了渔船船医简单包扎的绷带,我看到了老尚的伤腿。他的右小腿被渔船尾桨切过,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右脚耷拉着,仅剩一点皮肉连接,部分创口已经开始化脓……我心里一紧,大概率只能截肢了!

护士俞荷花和胡娟洗去老尚手臂上的油污,建立起动脉通道,完成了抽血送检。运往CT检查室的路上,我望向老尚,痛苦了3天没掉一滴泪的他,此刻眼角滚下一颗泪珠。

凌晨5点,一场横跨大洋的远程医学会诊开始。经过慎重评估,6名创伤骨科、关节骨科专家在遥远的祖国,为伤员最终的手术方案给出了专业建议:“保肢!”听到这个消息,大伙都为老尚感到高兴。

6点30分,老尚被推进手术室。和平方舟医院船上第一例开放性骨折手术在南太平洋海域展开。麻醉即将开始,老尚吃力地睁开眼睛对医护人员说:“在这里遇见你们,真好。”

无影灯下,3名海军军医为保全同胞的伤腿忙得大汗淋漓。将近4个小时,全麻下行清创缝合、克氏针内固定、石膏外固定术等步骤顺利完成。军医们彻底清除了伤口周围坏死及感染组织,对骨折断端进行复位固定,控制感染扩散。

“他只有40岁,是家里的顶梁柱。”走出手术室,军医林文波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对我微微一笑:“保住性命,保全患肢,是医者本分。”

舷窗外,一场不期而遇的瓢泼大雨来得正当时,洗去了裹覆在医院船身上的盐粒,也带走了渔民老尚和陪护船友心中的阴霾。

监护室内,从麻醉中醒来的老尚看着一张张关切的面孔,努力挤出了一句话:“感谢军医,感谢海军!”

记者心语:

踏着时代的浪花去远航。


0101602600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