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国防教育

艰苦奋斗精神不能丢

■何名享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他一生勤俭节约,本色不改。

延安时期,根据地受到敌人封锁,物资极度匮乏。一个寒风凛冽的下午,萧劲光到杨家岭找毛泽东汇报工作。走进窑洞,他看见毛泽东围着一床被子坐在炕上,便急忙询问是不是病了。毛泽东指着地上的火盆子说,棉裤洗了,还没有烤干,起不了床,起来就要光屁股了!

萧劲光闻听此言,难受得差点掉下眼泪,立即让警卫员去领一床棉被和一条棉裤。毛泽东立马制止,连说不行,领来也不要,并告诫:我们共产党人绝不能搞特殊。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改善,但毛泽东始终保持着克勤克俭的简朴习惯。有一条毛巾毯他用了很多年,满是补丁,保健医生多次劝他换条新的,都被拒绝了。他说:“一条毛巾毯我换得起,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精神丢不起。”

“丢不起”,简简单单三个字,既道出了传承艰苦奋斗精神的极端重要性,也强调了永葆艰苦奋斗精神的极其必要性。

当年,美国记者斯诺很想解答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为了寻求答案,他两次来到陕北,看到毛泽东住着简陋的窑洞,周恩来睡的是土炕,彭德怀穿着用缴获的降落伞改制的背心,林伯渠戴着用线绳系着断了腿的眼镜……所见所闻,让他得出这样的结论:“读者可以约略窥知使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凡是这些,断不是一个作家所能创造出来的。这些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

这一“精华”就是艰苦奋斗精神。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史。从“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的乐观精神,到“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的优良作风,再到“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拼搏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始终闪耀着夺目的光辉,显示了强大的力量,似一座大熔炉,锤炼着我们党的坚强意志;如一所大学校,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

艰苦奋斗精神,是一种刻骨入魂的信念追求,并不取决于生活条件是优渥还是拮据。李大钊早年任北京大学教授、图书馆主任,算得上是社会名流。但他生活极其俭朴,“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所受之辛苦,有非笔墨所能形容”。李大钊牺牲后,中外记者在其家中采访后,写下了这样的报道:“李大钊平昔不事储蓄,身后极为萧条”;“李夫人回家后,仅一元之生活费”;李宅“室中空无家具,即有亦甚破烂”;“子女服饰朴实,可知其平日治家之俭约矣”。

艰苦奋斗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风雨不改其色,岁月难移其志。陈延年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僚家庭,生活条件相当优越,只因胸怀救国救民的大志,便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养成了艰苦朴素的工作和生活作风。有人这样描述他艰苦的求学生活:“食则侉饼,饮则自来水,冬仍衣夹,夏不张盖,日与工人同做工,故颜色憔悴,人多惜之”。直到被捕入狱,因穿着简陋,国民党特务还把他当成“被雇佣的烧饭司务”。

“他们坚忍卓绝,任劳任怨,是无法打败的”。艰苦奋斗精神散发的无穷魅力和强大力量,让斯诺由衷赞叹我们党和军队是“神奇的队伍”,具有“东方魔力”。淮海战役中,装备精良的黄维兵团被歼,被俘后的黄维拒不认输。当他被带到我军前委指挥所的破草房里,看到刘伯承、邓小平、陈毅这些“布衣将军”时,才恍然大悟,心服口服地说:“在下不光败在战场上,更败在作风和精神上。”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党我军正是靠着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延安作风”,最终打败了“西安作风”,取得了革命胜利。

“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成由俭,败于奢,这是一条深刻的历史经验。艰苦奋斗精神丢不起、丢不得,如果丢掉了,我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懈怠,在舒舒服服中迷醉,在风风光光中堕落。艰苦奋斗,事业必成;贪图享受,自毁前程。前进道路上,我们一定要牢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古训,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在脚踏实地、苦干实干中创造新的辉煌。

(作者单位:河南省邓州市人武部)


0101602600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