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捍卫中国

    哨位上的敬礼。

    编者的话

    春日,大山连绵起伏,冰雪闪耀光芒。

    远处一条褶皱中,某信息通信旅“红旗连”坐落其中。当一缕阳光爬上远山将温暖送进营区,连队操课的号声响起,官兵们在忙碌中迎来新的一天。

    此刻的玻璃窗前,马连长眉头紧锁站在地图前,目光定格远方的山脉,再次确认一天的巡线任务。他的脑海浮现出一组数字:连队负责维护的国防光缆线路全长500余公里,要翻越大小山脉35座,穿越季节性河流51条……61年间,连队官兵用青春守护着通信银线,用赤诚之心温暖风雪林野。

    这是一群留下青春足迹的巡线兵。在白山黑水的冰天雪地中,他们将足迹镌刻山间,或翻山越岭,或爬杆接线。一位常年巡线的老兵说,山里风雪凛冽而强悍,它改变地貌、割裂季节、静默天地。老兵还说,却有一种力量,可以抵御严寒、融化冰雪,那就是军人的守望,也只有这种力量,让人足下生根、心中有光,一次次走进风雪,丈量心中的“青春银线”。

    过去,寒冷、孤寂、偏远,是连队官兵生活的“代名词”;如今,随着条件的改善,连队保障越来越好,梦想、便捷、收获,逐渐成为官兵使用的“高频词”。

    无论时代怎么变,守望的初心不会改变。一串串足迹,犹如一条条银线串起巡线青春,记录着连队奋斗、坚守、奉献的精神内核。这群军人在守望中成长,也在守望中感悟价值。

    一群深山巡线兵的青春足迹

    ■赵梓涵  姜  帆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张少波

    巡线战士向群山致敬。马赤星摄

    “我用生命捍卫守候,哪怕风似刀来山如铁,祖国山河一寸不能丢……”春日一早,二级上士郑威站在宿舍窗前,一边在手背上涂抹防冻霜,一边哼唱自己最喜欢的歌曲《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

    远处,朝阳映衬下,江畔的冰凌闪烁,绽放出一簇七彩流光,沿岸的灯塔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鲜艳透亮。郑威醉心于这美景,一瞬间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已在这里守望了7个春秋。

    连队的乐队组织排练。马赤星摄

    老爷岭上:扎根与坚守

    那一年,郑威还是新兵,从未走过积雪齐腰的巡线路。一望无际的林海雪原和高低起伏的大山,他仅在手机和电视中见过。他依稀记得,第一次跟班长李鹏飞参加适应性巡线的他,“很不适应”。

    同行的老兵告诉郑威,适应性巡线的距离不会太远,但他还是记不清爬了多少座起伏的山,绕了多少道曲折的弯。只记得在爬雪坡时,老兵们走在前方,为他蹚出一条雪道。

    “平时锻炼少,腿上没力气,多走几次就习惯了。”老兵们说得轻描淡写,可每一字都像砸在他心里,一天下来他累到四肢瘫软,想到以后还要反复走这条路,还要去更远的地方巡线,他的自信瞬间瓦解。

    黑夜降临,风雪的咆哮与大山的沉默在床头对峙。当寂静袭来,夜显得更加漫长,也让人内心的孤寂被无限放大。

    从繁华都市到大山深处,越来越远的巡线距离、越来越苦的作业环境,让郑威越来越想家。班长李鹏飞也察觉到了郑威的思乡情切,同样经历过新兵岁月,他理解郑威的想法。一番深思熟虑,李鹏飞的目光落在了远方云深处、冰天雪地的老爷岭上。

    这一天,李鹏飞决定带着郑威重上老爷岭,给他讲一讲当年“老爷岭小组”的故事。“1962年底,‘老爷岭小组’第一任班长王成福带着4名战士来到老爷岭。”李鹏飞说,从此无水、无电、荒凉的山岭上,多了一群“视线路如生命”的巡线卫士。

    前辈们白手起家,把木头墩子挖成饭盆、木桶,用桦树枝做成刷子、笤帚,把木墩破成几段做枕头、板凳,在林海雪原中扎下了根。

    夏季阴雨连绵,维护线路要钻密林、爬电杆,官兵身上的军装总是“汗水湿个透,雨水淋个透”。大雪封山时,七八级的大风刮得人睁不开眼、抬不起头。

    面对恶劣环境,战士们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一次次战胜风雪,保持了银线畅通。好似他们也是这岭上的青松,扎根大地,纵然雪压风欺,依旧咬定苍茫冻土,坚守在黑土之上。

    脚下生根,心中有光。从“老爷岭小组”旧址回来后,郑威仿佛一夜间长大,专业训练,每一个步骤都反复练习;外出巡线,他也抢着上。随着业务能力日益精湛,他扎根大山的决心越发坚定。几年后,郑威成为独立台站的骨干,哪天不巡线,他心里就不踏实。

    去年春季维护,郑威和战友给沿途上百公里的线杆做“体检”。彼时,驻地依旧漫天风雪。“恶劣天气可以申请留守,但我们不放心啊。”郑威回忆道。

    为了确保通信畅通,他们主动增加巡线频次,一次又一次走进风雪。有一次,陡然间狂风乍起,一个固定线杆的钢丝瞬间被挣断,眼看线杆倾斜就要压断架空光缆。

    几人见状,立即奋力向前,向另一侧推动线杆。线杆光滑,战士们索性脱去手套进行操作。郑威半跪在倾斜一侧,用双手托住近百公斤重的线杆。

    那一刻,冷风卷着雪粒像刀子一样在他的指间“刮”过,但为了保护架空光缆不被压断,郑威一直坚持着。10分钟、20分钟……寒风吹进袖口,带走身体温度。

    许久过后,线杆被重新扶正,他们早已冻得浑身僵硬。归营路上,大家的面罩上挂满冰霜,郑威起了个头,和战友一起背诵那首连队战友耳熟能详的诗句:“林海雪原来落户,誓为革命献青春。”

    仿佛是穿越时空的触碰,这首诗让他们胸中涌动一股暖流。

    带着这份温暖的记忆,今年3月,连队又逢春季线路整修,郑威准备好装备,和战友一起再次向着大山深处挺进。

    一名战士眺望远方。马赤星摄

    烈士像前:勇敢与担当

    “刘云阁!”“到!”

    “王继光!”“到!”

    每当点名,值班员都会喊出两个熟悉的名字。官兵们嘹亮的答到声,是对两位烈士最崇高的敬意。

    营区中,烈士雕像静静矗立。清明节临近,官兵用心擦拭雕像,这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与英雄相伴,中士冷岗在英魂感召下逐渐成长为一名勇敢的巡线兵。

    集合哨声响起,冷岗迅速披上大衣、检查行装,快速奔向集合点。受领任务后,他像往常一样,在出发前向烈士雕像敬了个军礼。

    那年冬天,距离连队60公里处线路突发阻断,由于驾驶班长高翔在不久前执行任务时受伤,导致脚踝骨裂,不方便驾驶,所以任务就落到了冷岗肩上。

    那时冷岗还是个上等兵,刚刚成为一名驾驶员。高翔担心冷岗完成不了任务,便坚持要跟队前行。

    “这次断点在大山中,山里路况较为复杂。”出发前,坐在冷岗身后的高翔反复叮嘱。看着前方光滑的路面,冷岗双手紧握住方向盘,汽车在他的驾驶下小心翼翼地向目的地前进。但是行驶途中,意外还是出现了。

    转过一个急弯,车辆突然像不听话的驴子,摆脱了冷岗的控制,在路上转圈滑行。这时,身后的高翔大声喊道:“别踩刹车!把住方向盘,慢慢减速!”

    车在旋转滑行近20米后,才在路边停住……冷岗握着方向盘的双手微微颤抖,怎么也没有办法再次驱车前进。高翔看着冷岗,想要说什么却突然停顿了一下,随后他语气和缓地说道:“你休息一下,我来开,我的脚伤不碍事。”

    回到营区,冷岗满是愧疚,他感觉自己不适合开车,向班长提出了换岗的请求。高翔没有回答他,而是给他讲起了两位烈士的故事。

    那一年,刚满19岁的通信战士刘云阁、王继光,为保障通信任务,与暴风雪搏斗了19个小时,修复20余处断点,用生命守护了国防通信线路。

    冷岗的心一阵刺痛,他意识到,战胜恐惧的唯一办法,就是向着恐惧前行。

    从那以后,冷岗开始刻苦钻研驾驶技术,在高翔离队后更是挑起驾驶班长的大梁。每次出车前,他会到连队烈士雕像前敬一个军礼,他说,唯有这样,才能积蓄一往无前的勇气。

    同样在英烈精神滋养下成长的,还有老兵刘柱。

    入伍16年,刘柱在线路上走了16年,是官兵心中公认的“铁脚板”。他不仅熟悉连队所有线路,还练就一手“辨树识图”的本领,根据树木的叶貌形态,就能判断周边的大致方位。

    那年初春,暴雪一连下了一周,山上光缆阻断,线路跨度超40公里。接到命令,刘柱带领官兵迅速出动抢修。路上雪厚,根本分不清哪里是路、哪里是沟,车辆每行进一段,大家就得下车,清理车轮上的积雪。

    行至山脚,官兵下车徒步前进。茫茫雪野覆盖了线路标识,大家失去了参照,没一会儿就在山中迷失了方向。“怎么办,还能完成任务吗?”大家不约而同把目光投向了外线班班长刘柱。

    走在前方的刘柱,一脸淡定地给大家鼓劲:“绑紧安全绳,跟我走。”这句话,让大家的内心无比踏实,大家深一脚、浅一脚在雪中跋涉。

    “其实心中也没底,但如果慌了,整个队伍就会垮。”后来,刘柱再次回忆当时的情景,他始终记得大家齐心协力穿越风雪时的情景。

    那一幕,把每个人的心拢在一起。这条线路,开辟在林海之间,很多人都曾经历前路难觅的时刻,但每次出发与返回,官兵内心始终相信,连队就是家,不管路途多远,“游子”要回家。

    官兵完成养护任务在野外休息。马赤星摄

    留言录里:传承与梦想

    “喜马拉雅山每年都在以缓慢的速度移向长白山。”多年前,还在西藏日喀则军分区当兵的战士聂林,从一本书中读到这句话,便将这段文字记在了心间。

    5171公里,从西南之巅遥望东北之巅,那是聂林难以想象的遥远距离。

    “有机会一定要去一趟那里。”这成了聂林的心愿。

    2年前,读完大学的聂林还是忘不了魂牵梦绕的军营,他在老家贵州第二次填写了入伍志愿书。

    也许是命运安排,聂林从没想过自己会以当兵的方式来到这里,有段时间,他总盯着地图看,故乡、退伍地、二次入伍地,3个坐标点正好可以连成一个“三角”,好似掌心的纹路。

    再入军营,床上棱角分明的“豆腐块”,还是那么熟悉。起床号、训练声、熄灯哨,军营的时间充满律动感,他很快找到了合拍的节奏。

    从边关走向边关,他深信,这里将会是实现梦想的地方。

    没多久,现实却给他上了“冰冷一课”。二次圆梦军营的喜悦,很快被枯燥的执勤生活打碎——气势如虹的演练、声势震天的战车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重复单调的巡线任务。

    对于追梦者来说,迷失了方向,就等于迷失了自我。此时的聂林陷入了迷茫,他的消沉,没能逃过班长李斌的眼睛。

    恰逢金秋,江水被两岸风光染成了橘色,连队举行“连庆”,新兵们走进连史馆,感受前辈无惧风雪、踏遍白山黑水的气概。

    李斌单独将聂林拉到一旁,那里有一节展柜,玻璃罩下放着一本本泛黄的小册子。“这是连队的传家宝,上边记满了建连61年来老兵的留言。”李斌一脸自豪地说。

    “条条银线连北京,畅通的线路,是我们巡线兵才懂的浪漫。”聂林看着其中的一则留言愣了神,脑海中不断浮现连队过往的人和事。在那一瞬间,他突然意识到,军人的守望连着千家万户,电波律动滋养着青春之花。

    走出迷茫的聂林,开始全身心投入专业学习,集中力量逐个击破知识点。很快,他就成长为连里的业务尖子,并在上级比武中荣获金牌。

    不久,连队重启留言录,让官兵把自己的成长都记录在册,激励官兵用自己的奋斗创造连队的历史。

    “我要练到全连第一,去为连队摘金夺银!”任强是第一个把自己的目标写在留言录上的新兵,他期待着,用练兵备战的热血,让“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连魂焕发新的光芒。

    为了实现梦想,任强起早贪黑地苦练。一次爬杆练习,因为脚底打滑,他整个人重重摔在地上。在医院度日如年“熬”了一个多月,任强终于归队。出院时,医生告诫他“小腿不能用力,否则会撑破伤口”。他想,既然不能用腿练,那就动手练实操。光缆接续,别人练两遍,他就来五遍;为了克服手抖,他还在手腕绑上沙袋负重练习……很快,他达到同批全连第一。后来,任强以优异成绩晋升为下士。

    “‘青春银线’更璀璨,‘银线青春’更闪亮。追梦的路上,我收获了自己的闪亮青春。”这个春天,任强在留言录上留下自己的笔墨。

    留言录记载着传承,也寄托着希望,一段段质朴的话语,就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激励着一位位追梦路上的绿色身影,奋勇前行。

    雪线上的巡逻路。马赤星摄


0101602600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